「摘要:货币本质上是一种通用凭证,证明拥有某种用于交换的资源和服务。劣币还是良币就看是否很容易对这个凭证起到“替代”作用,比特币在这一点上可以完美的抵御“注水”行为,因此可以很好的充当交易凭证,成为实际上的货币」
和朋友聊比特币,常常会有人问:“中国政府、日本政府都宣称比特币不是货币,你凭什么说它是货币”,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我们就来专门谈谈这个问题。
首先要问,政府是否能决定一个东西是货币呢?
很多人都知道,1948年下半年国民党政府所发行的金元券,这是政府公开要求的货币,然而结果如何?金元券很快变成废纸,反倒是当时并非代表官方的共产党政权发行的货币逐渐成为主流。可能有人认为这个和政权更迭有关,因为看起来也可以理解为是国民党政府的政治和军事失败导致了金元券的失败,但是这个理由不是很有力,因为国统区金元券被逐步抛弃的时候,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还没有易手,民众也没有换用解放区政府发行的货币,而是采用了以物易物和黄金作为代替。
更典型的例子是西汉末年的王莽币,那是具有政府信用的货币,而且在“王莽谦恭下士”的一开始,并没有政权被推翻的担忧,然而政府的货币政策反而加速了经济的崩溃,也导致了货币和王莽政权自身的灭亡。
上述的例子其实是说明了一个一般性的观点——货币现象终究还是经济现象,它必然要经过市场的考验,而政府虽然可以规定什么是法币,但是其实不能决定什么是老百姓赖以生活的通用货币。
随心所欲的发行一个货币,政府做不到,那么,能不能随心所欲的打压一种货币呢?
这要分开看——如果你去纳税,肯定要用政府指定的法定货币,比如我,纳税当然是人民币,不过,我也有一些同事,手头的美金比较方便,他纳税还可以拿出美金来,临时兑换成人民币缴税,这些并不矛盾。所以,从纳税这个功能看,政府指定一种货币不等于排斥另一种货币。
从另一方面看,政府可以下禁令禁止持有或者交易某种物品的,比如,在1947年的上海,你拿着解放区政府的货币是不太安全的。在这个意义上,政府确实能够打压一种货币——但是,这种打压依然是有限的,想想黑市吧,这个隐藏的市场虽然无时无刻不受到各国政府的联合打压,然而依然在持续的运行。无论我们喜欢不喜欢,可以预想的将来它都不会消亡。
小结一下上面所说的内容吧,其实归根到底一句话,这是——“市场的力量”,经历过改革开放的人们,对这个概念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好的货币被保留,不是因为政府支持,而是因为市场认可,坏的货币被淘汰,不是因为政府反对,关键还是市场的否定。
既然市场是关键,那么让我们回到货币本身,思考一下什么才是货币。
众所周知,人类使用的货币的过程是从贝壳到金属币(例如铜钱、银子和金条),再到纸币的。那么问题就来了,贝壳为什么会被淘汰?其它金属为什么没能成为通用货币?后来又怎么被一张小纸片所代替?
有人解释说:金属是有用的,而贝壳是无用的。这个解释很牵强,因为我们知道秦半两和汉代五铢钱都是铜币,而在那个年代,铁器正在以更坚牢锐利的特点慢慢走向生产生活的舞台中央,那么,更有用的铁为什么没有成为主要货币呢?
我们熟悉的黄金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很多人认为黄金背后的价值来源于它“有用”,这其实是一个误解。黄金不像钻石那样有很好的工业用途,那灿烂的颜色在现代新材料面前也没有什么不可替代的优势,对现代人来说,黄金除了加工为艺术品,已经基本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使用价值,而成为工艺品,其中一个很大原因还是因为它本身很贵,所以,甚至艺术品制造也不能成为黄金有用的理由。
有用并不是货币的关键属性,那么它的关键属性是什么呢?我想,至少应该有这么几条——易于切分、便于携带、不易被替代。
我们先说最简单的前两条:
一、易于切分:这个很容易理解,金属币正是在这一点上领先于贝壳等早期货币,现代纸币通过不同面值的组合,大致上也能达到这个要求。
二、便于携带:货币是用来交易的,因此是否便于携带就很重要了,金属币在这方面是劣于纸币的,所以现代社会的黄金大部分都在国家的央行金库中,而与纸币相比,电子货币是更为方便和易于携带的货币形态。
作为电子系统,比特币天然便于携带,同时它在设计上支持无限切分,所以在前两条上,它相比任何货币形态都不落下风,但是更大的关键在第三条,而第三条不但不易理解,甚至也不好描述——其实“替代”这个用词并不太准确,只是考虑了很久我也找不到更好的说法。不过我还可以举例来说明我的意思,一般来说,我所说的的“替代”有这么几种常见方式——
伪钞:这是最容易理解的一种“替代”,由于大多数人不能分辨钞票的真伪,拿着一张制作精美的伪钞会和真钞票具有同样的购买效果,如果打击伪钞不力,那么伪钞就可以“替代”真钞
(政府)货币增发:根据法律,新印出来的货币和原来市场上的货币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也就是说,新钱可以“替代”旧钱
(贵金属)发现新矿:例如地理大发现改变了黄金和白银在欧洲的总拥有量,大家都是金块,从美洲运回的和旧的是一样的,新黄金可以“替代”旧黄金
上述情况虽然看似不同,但是对货币而言其效果却是相同的——钱不值钱了。
为什么要讨论“替代”,我们先来看看货币的价值。用户持有货币,目的是期望这玩意能够被换成自己需要的东西(也许是马上,也许是未来)。而对普通人来说,获取货币的方式是交换——俗称挣钱——纸币也好,黄金也罢,我们得到它依靠的是付出某种商品或者服务,比如我卖一个苹果能获得两块钱,这个行为背后是我的一次价值判断——一个苹果价值为一块钱。
货币其实是某种凭证,我们以此证明自己曾经付出过劳动,出让过货物,提供过帮助,接受这个货币实际上是在与这些劳动、货物、帮助背后蕴含的价值进行交换。而一个凭证,其本身最重要的特性是什么呢?那就是不可替代!
举个例子,我向别人借本书,同时写了个借条给对方,对我来说,这个借条是用纸做的(纸币)还是用铜做的(铜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根据这个借条还书,所以这个借条一定是“独一份”,如果谁都能自己写个纸条,然后让我把书交还给他,那可就糟糕了。
现在回到“替代”这个概念,无论是上面举的哪个例子,货币的总量都变多了——当初我借给你的书得到一张两块钱的借条,而现在有人直接开一下印钞机就打印出了我们无法分辨的借条,那谁还愿意把书借给你?
“替代”这个概念很重要,因为它是我们理解通胀现象的基础,简言之,如果我们能区别两个货币,那么它们不存在“替代”的可能,而是会形成汇率,除非我们规定一个不变的汇率,否则一种货币的通胀不会传递到另外一种货币。
很多名气很大(我不知道实际水平如何)的人也犯过这个错误,比如一些人喜欢的郎咸平先生,他曾在节目中提出过一个观点:“比特币总量虽然不变,但是我们可以创造出各种山寨币,种类的增加还是会通货膨胀”,这话说的简直就像个外行,因为山寨币并不能和比特币互相替代,欧盟统一了货币,也没见因此而通缩。
有人会有疑问,现实生活中,也有利用外国货币冲击一国经济的情况,如果不能“替代”就不会引入通胀,那么这种现象又是怎么回事呢?
很简单,增加货币种类不会直接导致通胀,但是外国货币可能会对应到一些资源,由于本来由本国法币对应的资源被改用外国货币对应,本国的货币就显得多余了,钱多货少,于是价格就下跌了。那么郎咸平说的对吗?还是不对,因为这种“货币竞争”是要看货币的强弱的,如果中国放开货币限制,允许美元长驱直入,可能会有一些资源改为由美元对应,但是如果是是越南盾进来,则不会有这样的现象,因为人们相信美元,不相信越南盾,所以根本就不会有什么资产使用越南盾对应。
无论这个货币使用什么方式衡量多寡(比如黄金按成色和重量,纸币按照面值等等),他被伪造就是一种被替代——因为在一定场合下,假钞是可以代替真钞票进行交易的,此时,真钞票就被“替代”了。
通货膨胀也是一种替代,所谓钞票,每一张之间应当是含义相同的,除了特别设计的不同面值,使用中应该是一样的,而如果增加钞票的发行量,虽然发行的是真钞票,但是对经济的危害和伪钞是一样的——都会使得原来付出代价获得的钞票变得不那么稀罕。
理解了替代的概念,我们再来看看现有的几种被当作货币的事物,拿它们来与比特币做一个对比吧。
黄金:出现新的资源几乎不太可能,所以没有“替代”。但是另一方面,黄金可以“以次充好”,如果要避免被“替代”,我们还需要能够鉴定成色,这是使用它的一大麻烦。
各国法币:是否存在新的替代,完全由央行决定,因此是否存在“替代”,要看政府的财政政策。另外,根据纸币的制作工艺,不同的法币还有不同比例的伪钞在市面上流通,它们也是“替代”。
比特币:由算法决定没有人能增加真的货币数量,无可替代。同时,由于它本质上是向全世界公开整个帐簿,因此也无法伪造。
本身就易于切分和携带,再加上没有发生替代的可能,比特币无疑是更有资格成为货币的。即使各国央行联合抵制,也只是延缓这一进程,因为它其实是适应市场的需要而生,而最终的选择是市场作出的。